当前位置: 首页 >行业聚焦 >

嘴毒又刻薄!这样的爸妈,一生的阴霾

来源:腾讯网 2023-08-24 15:45:03

嘴毒又刻薄!这样的爸妈,一生的阴霾

家里的孩子忙活了半天,做出一大桌饭菜,却被父母责备、怪罪,会是什么样感受?


(相关资料图)

江西这位14岁女孩,一定最有发言权。

本想着妈妈平时照顾家庭辛苦,自己主动做顿饭犒劳一下妈妈,于是一大早开始捣腾,忙活好一阵,做出“四菜一汤”,还贴心备好饭后水果。

结果妈妈过来一看,没有一句赞赏、肯定的好话,满嘴满是嫌弃和打击:

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你跟我整这么多菜,中午啊,现在我们俩看怎么吃啊?”

图源:抖音

完全无视女孩瞬间垮掉的脸,妈妈在意的全是“不该做这么多菜”、“浪费”,随手将视频发到网上让大家“评评理”。

就在事情发酵的第二天,妈妈旧事重提,质问女孩“昨天我说中午的菜做多了,有意见吗?

女孩说没有意见。

再问“我开直播的时候被网友骂,说我不配做妈妈,你说我配不配”。

女孩倒是很实在,坦言这不是自己说了算,语气充满了不确定。

图源:微博

不管妈妈再怎样粉饰太平,网友都不买账,毕竟女孩辛辛苦苦准备的心意,被妈妈嫌弃得一文不值;想着给妈妈吃点好的,却还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压和嘲讽。

这种事,随处可见,不仅在中国家庭时常上演,还几乎是东亚父母的通病。

孩子兴致勃勃做了一件事,他们只要不满,随时一盆冷水浇过来,不停奚落孩子,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来围观。

至于孩子想什么,心里有多委屈,根本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,他们绝对没错。

然而,他们偏偏错了。

东亚父母,嘴巴比别人毒,心也狠

有人调侃说,东亚父母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。

人前慈眉善目、和蔼可亲,人后却毒舌挑剔、独裁自私,特别扫孩子的兴,什么事情只考虑自己。

之前母亲节,浙江一个妈妈收到儿子悄悄准备的鲜花,可她一看就来气,嫌花一点都不实用,过两天还得扔,命令儿子退回去。 

图源:网络

父亲节,有网友在家庭群给爸爸发红包表达心意。

谁知爸爸还没发话,妈妈先跳出来膈应她,大意就是父亲节是外国人的节日,中国人就得过中国人的。

好好的节日气氛,瞬间被妈妈三两句话搞没了。 

图源:小红书

评论区里,也有网友遭遇同款父母。

爸爸说手机坏了不好用,弟弟听完就买了新手机,心想爸爸一定很高兴。

结果等来的也是一顿臭骂,说什么人没用,就会乱花钱,自己根本不想用新手机,要弟弟去处理。

图源:小红书 

火车上,一位20多岁的儿子买面包给妈妈尝一尝。

妈妈看到面包贵,瞬间打开话匣子,怪他花钱大手大脚,硬是不领儿子的情。

图源:网络

另外一位东亚妈妈,她的表达更是令人窒息。

女儿邀请她录节目,试探性跟她探讨外表这件事:“妈妈,你知道吗,在美国,黑皮很美。”

图源:网络

妈妈听完,先是微笑询问女儿“那你还是个美女啦”。

得到女儿的肯定后,她依旧是一脸不屑,别过脸摇摇头,冷笑地提醒女儿:“你根本不是什么美女。”

图源:网络 

即便女儿强颜欢笑,坚持自己在美国就是美女,妈妈还是能有理有据再强调一遍:

你从小就是个小黑妞、小丑妞,我们都不喜欢你的嘴巴,像猪嘴一样。

图源:网络 

表面上看,父母说的这一切都没什么恶意。

可别人听起来,全是恶毒的中伤,把孩子的好心、尊严、自信狠狠踩在地上反复蹂躏。

为什么东亚父母那么讨人嫌,总爱挖苦和打压孩子?

这和“债主心态”有关。

东方文化中,家庭概念根深蒂固,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、教育者。

在大部分父母看来,子女就是前世的债主,自己生命的延伸。

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,或者不听从自己的安排,就会下意识感到失望,觉得孩子是欠自己的,一定要想办法偿还,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辛辛苦苦的栽培和付出。

因此,东亚父母很难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和需求,更谈不上尊重、肯定孩子的成长。

有些父母,不杀人,但诛心

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名言:

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,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。”

拿着“讨债”剧本,动不动就羞辱孩子、否定孩子、操控孩子,见不得孩子快活开心的父母,注定把孩子越推越远。

比如这位17岁的重庆女孩,前阵子高考成绩563,妈妈执意要她填报当地的定向师范生,这样就能做老师,一辈子待在家里。

刚开始女孩很“听话”,全部乖乖照做,可随后偷偷修改志愿,一口气报了20多个自己想学,上学地点也不在重庆的专业。

事情曝光后,妈妈气得大闹了好几回,见改变不了女孩的心意,偷走录取通知书、身份证和户口本,扬言要女孩还她从小养到大的钱,包括所有亲戚给自己的。

图源:网友公众号 

本想着自己终于有机会读喜欢的专业,可妈妈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威胁、阻扰,一方面让她内心无比割裂、绝望,一方面只会让她更渴望赶紧逃离,追逐自由。

父母认为的,和孩子想要的,一旦产生剧烈的冲突,往往会有一场恶战。

就算最终父母“胜利”,逼孩子妥协、就范,也会面临无法收拾、挽回的残局。

从战场上败下来的孩子,很难再向父母敞开心扉,自由表达自己,和父母渐行渐远,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。

就如心理医生徐莲莲说的,那些不愿意和父母亲近的孩子,大多是因为“心理性失望”

不是不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,而是知道“讲了也没用”,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,更别说关心自己的事了。

买东西,被嫌弃不懂柴米油盐贵,不晓得攒钱。

图源:微博

发工资包红包给妈妈,附上一篇感恩的小作文,被嘲讽“有什么文化思想”、“你又不是老板”。

图源:公众号

这些从父母口里泼过来的冷水,一盆接着一盆,从头淋到脚,冻透了一颗颗温热的心。

逐渐长大、懂事的孩子,实在不愿活得这么委屈和绝望,只好迅速关紧心门,不让父母再伤害自己一遍。

孩子想要的,不过是认可、理解

蔡康永在访谈节目《众声》中采访动画导演新海城时,对东亚父母的教育深有感慨。

和新海诚一样,最初他写专栏、做节目,父亲多少觉得不正派,和自己预期不一样。

就算他后来采访到很厉害的人物,打破父亲的顾虑,可父亲始终没说过一句肯定或赞赏。

所以听到新海诚分享自己的父母看不懂自己的动画片,获得多高的赞誉也没有任何正面的认可,蔡康永感同身受。

图源:《众生》

社会在进步,过去老一套的教育方式,如今不再适用现在的孩子。

普遍追求个性、尊重的环境下,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清晰:那一定是给足情绪价值,用温和的爱接纳自己,不打压自己,不扫自己的兴。

这点特别敬佩演员伊能静。

因为儿子穿女装,行为举止被质疑“女性化”,引发全网的攻击和讨伐。

可伊能静勇敢跳出来,力挺儿子,声称“性别是中性的,性别是流动的,他是自由的!”

为了鼓励儿子在未来的生活、学习坚持做自己,伊能静写了一封长信,一字一句都充满“自由的爱”。

图源:微博 

年轻的你们,都应该是流动的,不是固体。顺着心流,去见识世界的广大、去拓展视野、去发掘审美、去理解包容

我做母亲能做到实在太少了,我能做的,仅仅是照顾好你的身体,以及无限的支持。

受孩子欢迎的父母,不是嘴巴有多厉害,急于揪出孩子的问题要孩子改正。

而是谦卑、宽容,视孩子的存在为宝贵;

是凡事谨言慎行,管好自己的表达,稳住自己的情绪,给孩子一个平和快乐的成长环境;

更是懂得放开手,甘心做一个在远方默默守望孩子的人,把生命的主权还给孩子,让孩子按自己的步伐一步步往前走。

切记,孩子们要的其实不多。

要是能遇到愿意放下身段理解自己,凡事接纳认可自己的父母,便觉得是自己的三生之幸。

希望更多东亚父母,可以成为孩子受欢迎的智慧引路人。

作者:哎呀妈

责任编辑:渡边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
热词